提高含“綠”量需在“新”上下功夫
原標題:構建高效、清潔、低碳、循環的發展體系,是遼寧製造轉型升級必答題
提高含“綠”量需在“新”上下功夫

鞍山森遠路橋綠色工廠內工人正在進行機加工。

三一重裝無人生產線。

延鋒彼歐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生產。
本報記者 孫大衞 見習記者 劉 璐 文並攝
日前,遼寧公佈了第五批省級綠色製造示範單位名單,共81家企業、2個園區、5種產品入選。我省省級綠色示範單位累計已達236家(種),其中56家企業、4種產品上榜國家級綠色製造體系名單。
消息一出,人們喜憂參半。喜的是,政府對綠色製造的重視和遼企通過綠色轉型取得的成果;憂的是,符合綠色製造示範的企業數量仍舊不多,鋪就工業中的“遼寧綠”,任重道遠。
綠色發展大勢所趨,其關鍵在於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。既包括生產過程本身的節能減排,又貫穿了設計、製造、包裝、運輸、使用,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全生命週期。
遼寧是工業大省,支柱產業能耗較高,製造模式也相對傳統,因此,轉身向綠關乎未來。
“其實,大部分企業對綠色製造都是十分認可的,但這並不代表大部分企業都能做到。”作為國家認定的省內首家“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”——遼寧省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工程中心主任張震認為,有些企業在向綠過程中存在誤區,觀念成了企業前行中的第一道關卡。
如何讓“頭腦”先動起來?錢和技術哪樣才是轉型的關鍵?這其中,政府又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?
本報記者經過近一個月的採訪,遼寧綠色製造的輪廓逐漸清晰。
用新觀念打破舊思維
大石橋素有中國“鎂都”之稱,曾擁有大大小小與鎂有關的企業近2000家,但如今只剩下500多家。
“環保不達標是這些企業關停並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大石橋宏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何良冀向記者介紹,“過去靠資源就能過得挺好,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,利潤逐步減少,如果再花很多錢投在環保設備上,那利就更薄了,所以不少人就不幹了。”
的確,提到綠色製造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節能減排等環保指標,與之緊密相連的就是高成本的投入,這也是眾多企業不願邁出轉型步伐的重要原因。
“不光是錢,向綠色轉型會顛覆目前的運維模式,是一件門檻很高、難度很大的事情。”在採訪中,不少企業家心中也存有這樣的顧慮。
事實真的如此嗎?
深冬,瀋陽的氣温很低。行走在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沈鼓集團”)的小路上,樹枝微霜別有一番滋味。“您要是夏天來,我們這綠樹環繞可美了。但我們澆樹的水,是經過集中處理的中水,不要錢的。”沈鼓集團能源動力部部長金輝説。
當初建污水處理設備投入了幾百萬元,但每年幾十萬元的水費省下來,慢慢地當初的成本也就逐步回收了。
沿着小路前行,金輝引導記者進入轉子車間旁的一座二層小白樓。這裏4台送風設備正按需向各車間輸送風力。“過去我們的設備都是全馬力供給,無論需不需要都供給。這兩年我們進行了節能梳理,增加了控制櫃,將負責8個車間的供風設備改成按需供應,每年可少支出電費30多萬元。”金輝説。
這省一點、那精細一點的節能案例在沈鼓還有很多。“其實節能並非需要動多大幹戈,關鍵是把不該浪費的地方都節省出來,這不僅僅是為了節能環保,也是為企業降低成本、增加效益。”沈鼓集團在綠色製造上算的是一筆立足長遠的大賬。
想不明白是做不明白的源頭,大處着眼是小處着手的開始。
其實,需要改變觀念的也不僅僅是企業本身,因為綠色製造並不只是企業自己的事情。
想讓企業主動轉變,就要首先保障企業轉變的利益。在綠色轉型上,制度決定進度。
“企業越規範,越希望政府制定的規則細緻。如果沒有明確的制度、懲處方式,那就會讓按標準生產的企業白白付出,讓不遵守規則的企業鑽了空子,最終劣幣驅逐良幣,陷入惡性循環。相反,如果政府能夠對符合標準的企業多扶持,甚至多獎勵,就會形成一種氛圍,讓不遵守規則的企業無處容身。”國家級綠色製造示範企業、鞍山森遠路橋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森遠路橋”)副總經理吳佔軍表示。
讓新市場倒逼新選擇
盤錦益海嘉裏集團從小稻殼中提煉的“白炭黑”,正在成為歐洲輪胎原料市場上的搶手貨。這種代替石化白炭黑的新技術,可以讓輪胎企業甚至車企降低產品的碳排放含量,從而更能得到客户認可。
綠色製造已成為市場升級的客觀要求。
森遠路橋的主要產品是大型道路修復設備和除雪設備。“我們的客户對於產品節能減排的要求是很高的,甚至會直接寫在合同裏。”在吳佔軍看來,最好的綠色理念必須體現在產品上。
“這就是我們的再生製造設備,可以直接將原有的路面軟化,再加入15%左右的新材料,形成新的瀝青,直接鋪在原路面上壓實。當天就能實現通車,修路不必封路。”吳佔軍指着眼前100多米的瀝青再生修復車説。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路面修復裝備之一,日修路面可以達到1萬平方米,實現了全自動操作。
儘管很高效,但瀝青再融過程中的排放依然無法避免,幾十噸重的大傢伙能耗也難以降低。“這些都是客户的成本。”吳佔軍回憶起去年初一個上海訂單的例子。對方當時就要求必須要加裝排放過濾裝置,有“黑煙”的項目是不能進場的,而且要求設備降重降高,以防壓壞橋樑。
守護綠水青山不是一人一企的使命,而是發展高質量工業園區的內在需求。
行走在瀋陽中德(瀋陽)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(以下簡稱“中德裝備園”),呼吸着新鮮空氣,欣賞着藍天白雲,一座座現代化的廠房聳立其中,給人一種穿越至歐洲的錯覺。
“在成立伊始,國務院批覆中就明確要求,要將‘中德園’打造為國際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的高端裝備製造工業園。綠色可以説是這裏的底色。”瀋陽市鐵西區副區長寧興華表示。
中德裝備園的中外企業眾多,其中寶馬、採埃孚、普利司通等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就有57家,其餘多數為相關配套企業。“這些大企業對供應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,我們要為其服好務,就必須提升進駐的門檻。”寧興華表示。
能進駐中德裝備園,在鐵西的企業中,會被“高看一眼”,就等同於與高端、前沿、綠色等關鍵詞連在一起了。那些不符合發展規律的項目,就算是再大的投資,都進不了這48平方公里的園區。
“要比市場走快一步,才能滿足市場、佔領市場。綠色轉型必須規劃先行。”這一理念已經得到廣泛認同。既然是大勢所趨,就要儘可能地早改,早出結果。
位於中德裝備園的延鋒彼歐瀋陽汽車外飾系統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延鋒彼歐”)設備設施工程師劉峻表示,從先期建設時我們就做好了有關節能的規劃,這是園區的要求,也是我們最大客户寶馬集團的要求。沈鼓集團也是借力搬遷改造的機會,將綠色製造理念融入廠區的建設中。
將新技術作為硬抓手
“綠色”不是節省出來的,是創造出來的。減少浪費固然重要,但通過提高生產效率、提升產品性能、應用環保原料等方式進行生產,才是企業轉身向綠的關鍵所在。
在沈鼓集團的生產車間,記者看到一台正在裝機的一體化的石油管道壓縮機。與身邊的“夥伴”不同,它不必分體運輸,體積也小得多,最重要的是它可節能20%左右,並可實現遠程操作,也不需要建設專屬油站。“這是我們通過兩年的技術攻關研發出的新型號一體機,全國首台。體積小,好運輸,到了地方就能用,免去了人工安裝、人工操作,將節省大量成本。”沈鼓集團技術改革領域相關負責人韓濤説。
什麼才是最節能的操作,最不浪費的生產?“那就是把工藝提升至最精準、調控到最合理、對市場變化能時時掌控。試想一下,如果我們對訂單的增減、客户的要求瞭如指掌,那麼就能做到精準採購、科學排產,甚至零庫存。想要做到這些,需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,需要智能化的生產環境。”三一重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三一重裝”)副總經理朱向軍説。
三一重裝領先國際的“燈塔工廠”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,預計明年年底前投產。屆時,在偌大的生產車間,將實現無人操作,提高生產效率、精確度,同時又能最大地降低成本。
目前,三一重裝的礦車等產品中已經被植入芯片,芯片能夠精準地記錄礦車所處位置、每天運行時長、運行狀態及開機過程中的油耗等數據,並可將這些數據反饋給客户端,為客户提供最低耗的解決方案。
三一重裝並非是提質向綠的“獨行俠”,遼瀋大地上同行者眾多。
“技術,關鍵是技術。要從根本而不是末端解決污染問題,才能使綠色製造延續下去。去年我們改進了工藝,將等離子切割換為水切割,雖然操作難度更大了,但幫助我們從源頭遏制住了污染。”韓濤説。
葉輪作為壓縮機的關鍵零部件,其質量的好壞決定着壓縮機的使用壽命,為了提高葉輪加工的加工效率,優化原有工藝流程,沈鼓集團將原來的連接焊變為整體加工模式,降低了產品形變,偏差基本可以控制在10%以內,甚至更低,並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產品的使用時限。
在“鏈式”發展的現代化經濟環境中,一個大企業的轉身,將客觀地帶動周邊配套小企業隨之而動。羣策羣力,既是綠色轉型的外部需求,又是綠色轉型的內在動力。
“通過幾次智能化升級,我們的營銷端、供應端已實現了數據對接。這就要求我們的供應商在數據化管理上至少得能夠滿足我們的要求。這無疑是對他們管理精細化的一次提升。”朱向軍説。
在延鋒彼歐的生產車間內,數塊連在一起的大屏幕上,實時顯示着生產過程中的耗能情況,全面的數字化生產模式,已將每一個生產環節的能耗降至最低。“我們的這些數據還會受到下游客户監控,市場要的是整個供應鏈條的綠色,而不僅僅是一兩個點位的綠色。”劉峻表示。
一枝獨秀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“向綠”是時代發展的潮流,不能隨勢而為者,必將被時代淘汰,遼寧企業需儘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邁出堅定的一步。
1、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,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、複製、編輯或發佈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,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。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,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。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2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,並註明“來源:北國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、凡本網註明“來源:XXX(非北國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佈,可與本網聯繫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